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
抖音

快手
快手

微博
微博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三

文档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俗称 小年 ,传说这日是 灶王爷上天 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 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 迎春日。朱仙镇木板年画;祭灶;
推荐度:
导读腊月二十三,俗称 小年 ,传说这日是 灶王爷上天 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 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 迎春日。朱仙镇木板年画;祭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 小年 ,传说这日是 灶王爷上天 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 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 迎春日 。

朱仙镇木板年画

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

小年 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 接灶 、 接神 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 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 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 五祀 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 死作灶神 ,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 礼器》孔颖达疏: 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 灶有髻。 司马彪注释说: 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 燧人氏 ;或说是神农氏的 火官 ;或说是 黄帝作灶 的 苏吉利 ;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 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山西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其二是: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乐。

晋北地区流传的歌谣是: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北京地区的歌谣则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 送灶 或 辞灶 。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 醉司令 ,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 吃了人家的嘴短 ,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 灶神 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 接灶 接神 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说法。

送走 灶神 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 挂影 。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为了除旧迎新,我国民间还有在小年 扫尘 的习俗。林希介绍说,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老百姓称之为 扫尘 掸尘 。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小年除祭灶习俗外,还有扫尘、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吃灶糖

小年,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 关东糖 ,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 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 面花 ,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面花的品种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小型人物、鱼等动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结合在一起,如同民间剪纸那样普遍。而且家家户户还要相互赠送,我认为,这是在暗中比手艺,比谁能干。明清时期,这种面花多用于春节,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等事项,再后来,为表仪式的隆重,这种代表着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家的神龛前,供桌上,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文档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俗称 小年 ,传说这日是 灶王爷上天 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 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 迎春日。朱仙镇木板年画;祭灶;
推荐度:
为你推荐
资讯专栏
热门视频
相关推荐
藏族人的丧葬习俗 拉祜族的节庆习俗 维吾尔族的丧葬习俗 蒙古族丧葬习俗 国外饮茶习俗 鄂伦春族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的饮食习俗 撒拉族的婚姻习俗 阿昌族丧葬习俗 汉族的待客习俗 黎族习俗与婚俗 满族丧葬习俗 回族的婚姻习俗 鄂伦春族生活习俗 鄂温克民族习俗 安徽恋爱婚嫁习俗 高山族的生活习俗 中东旅游禁忌有哪些英国旅游的习俗有哪些 内蒙古草原旅游必知的习俗 西藏丧葬习俗之水葬 达斡尔族饮食习俗 独龙族的民族习俗 蒙古族人的信仰习俗 汉族的婚姻习俗 德昂族敬牛的习俗 回族的丧葬习俗 汉族的丧葬习俗 珞巴族神奇的树葬习俗 白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族的婚恋习俗 撒拉族丧葬习俗及禁忌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话圣诞饮食习俗 珞巴族的丧葬习俗 独龙族的丧葬习俗 赫哲族的婚姻习俗 饮酒碰杯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 芬兰婚礼习俗的演变和发展 赫哲族的丧葬习俗 摩梭族的婚姻习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