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
抖音

快手
快手

微博
微博

在新博物馆寻找自己的30年

文档

在新博物馆寻找自己的30年

作为深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项目,全国首个以改革开放史为主题展览的博物馆 深圳博物馆新馆于12月25日正式开馆。本期的 深圳文化沙龙 请来了多位新馆建设的亲历者及文化界人士,他们以深圳博物馆新馆为平台,畅谈了深圳改革开放30年。主题:新博物馆与深圳三十年。参加人员。尹昌龙(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林源昌(深圳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彭立勋(前深圳社科院院长、教授)。杨耀林(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玲(深圳市史志办主任)。刘涛(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魏甫华(深圳社科院《南方论丛》编辑)。刘洪霞(深圳博物馆、博士)。主持人:胡洪侠(深圳商报编委、 文化广场 主编)。时间:2008年12月17日。地点:深圳博物馆新馆。全方位展现深圳;历史进程和文化风貌;
推荐度:
导读作为深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项目,全国首个以改革开放史为主题展览的博物馆 深圳博物馆新馆于12月25日正式开馆。本期的 深圳文化沙龙 请来了多位新馆建设的亲历者及文化界人士,他们以深圳博物馆新馆为平台,畅谈了深圳改革开放30年。主题:新博物馆与深圳三十年。参加人员。尹昌龙(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林源昌(深圳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彭立勋(前深圳社科院院长、教授)。杨耀林(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玲(深圳市史志办主任)。刘涛(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魏甫华(深圳社科院《南方论丛》编辑)。刘洪霞(深圳博物馆、博士)。主持人:胡洪侠(深圳商报编委、 文化广场 主编)。时间:2008年12月17日。地点:深圳博物馆新馆。全方位展现深圳;历史进程和文化风貌;

作为深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项目,全国首个以改革开放史为主题展览的博物馆 深圳博物馆新馆于12月25日正式开馆。本期的 深圳文化沙龙 请来了多位新馆建设的亲历者及文化界人士,他们以深圳博物馆新馆为平台,畅谈了深圳改革开放30年。

主题:新博物馆与深圳三十年

参加人员:

尹昌龙(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

林源昌(深圳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彭立勋(前深圳社科院院长、教授)

杨耀林(深圳博物馆馆长)

黄玲(深圳市史志办主任)

刘涛(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魏甫华(深圳社科院《南方论丛》编辑)

刘洪霞(深圳博物馆、博士)

主持人:胡洪侠(深圳商报编委、 文化广场 主编)

时间:2008年12月17日

地点:深圳博物馆新馆

全方位展现深圳

历史进程和文化风貌

杨耀林:深圳博物馆成立于1981年,是伴随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而建立的,1988年正式开馆。我当时是作为广东省考古队队员下来,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抢救出土文物,后来就留在了深圳,我亲历了深圳博物馆建设的全过程。1998年底,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深圳博物馆新馆,从刚开始建新馆时,我们就在考虑新、旧两个馆的展览问题。新馆搞什么展览?老馆展出什么?后来就决定老馆进行古代艺术展,因为在过去20多年间,深圳博物馆也积累了不少文物,青铜器在广东各博物馆中可以排在第一位,彩陶可以排第一位,书画可以排第三位,所以将老馆改造为一个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有条件的。那么新馆干什么?当时我们就想在新馆搞一个关于城市历史方面的博物馆,主要展览改革开放史。

深圳在地方文物考古方面比不过西安、长沙这些城市,但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说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史,我们最有发言权。事实上我们在老馆就曾举办过深圳改革开放10周年、15周年、20周年等相关的展览,但是那些展览展出的主要是成就,我们希望新馆能进行改革开放历史方面的展览。而我们提出了以人文历史为背景、突出改革开放史的这个想法,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新馆展示的是国家经验

尹昌龙:深圳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其实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就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已经珍视历史并通过建新的博物馆来珍藏历史。我想起英语有种语法叫现在完成进行时,这很适合我们这个城市现在的状态和正在完成着的事业。

我想说三层意思:第一点,曾有人说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这个城市有没有历史感。当一个城市开始拼命爱恋自己的旧事物的时候就表明这个城市开始有了历史感,这是城市非常重要的文化转折。新博物馆的建设表明我们这个城市已经在实现转折。建设博物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通过博物馆不断锻造自己的历史,讲述自己的历史,书写自己的历史,培养自己的历史感。

我们说一个有文化的社会是有历史感的,一个成熟的社会是有传统的,并且这些传统事物对社会与生活发挥着很深的内在的影响。传统的构造我觉得不仅包括创造历史,还包括我们对历史的讲述。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实际发生的历史,另一个是反复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我们通过反复讲述30年来这个城市的基本故事,就是不断塑造城市这种新的传统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慢慢形成这个城市基本的规则,形成这个城市的民间社会。

第二点,深圳博物馆新馆不仅仅是个地方性的博物馆,它跟任何一个地方性的博物馆和城市博物馆都有不同意义所在。因为深圳本身是国家战略的产物,它的博物馆记录和保存的经验显然不应该仅仅记录地方的历史,它背后浓缩的是国家的历史。这个博物馆展示的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经验,30年被急剧形成又复杂万端的中国经验。中国百年以来的一个现代化梦想,在当代30年,在深圳所做的是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浓缩的是中国经验。

我们看新馆关于深圳改革开放史的展览,每个人物背后牵扯的都是国家的故事,每个行为背后都是国家行为,比如说土地拍卖制度,新中国建立以来,创造的一些制度设计,在30年间重新被颠覆,被改写,被创新,对这些制度的突破是对前30年国家制度的再次深化和创新。深圳30年是当代中国的后30年,我们比较前30年,创造一个新的30年,这点非常重要。所以这个展览的复杂性,宏观性,让它始终是突破了所谓地方小历史的概念,它背后联系的始终是国家的大历史,展示的是一个国家如何走向新的现代性的历史过程。

同时通过展览,又慢慢获得所谓的经验积累。改革开放忽然变成一个博物馆的内容,这表明一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获得了 史 的意义上的合法性以及与之相应的庄严和隆重。改革开放的战略本身变成经验,实践变成了经验,这个经验的政治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点,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说,它的根本突破在于制度设计,并且由此进入到文明范式的层面上。人们通过展览,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其实并不仅仅说是为了怀旧,更关注的是这种伟大的实践是如何在制度乃至文明层面上的有所创造。而实际上,从深圳开始的这一实践,已经在观念、制度、文明等不同层面上深深地影响着内地,乃至影响着一个国家对现代世界和现代生活的想像方式。我们讲中国的和平崛起,讲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根本就是要通过改革开放和自身的发展,能为人类未来做更大的承担,特别是当这种承担进入制度设计乃至文明范式的层面,其影响才尤其巨大。新馆及展览在这方面能给观众有所启发。通过新馆及展览,我们希望从深圳出发,从城市出发,或者从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发,我们希望能为中国创造新的文明、新的制度。如果我们给整个人类的制度带来一个新的想像空间,或者对整个人类文明带来一种新的范式的话,那就远远超出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堆积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一个城市的含义,它会让人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的国家责任。

用更宽广的视野解读深圳30年

彭立勋:在我参与新博物馆筹建工作的5年多时间里,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怎样理解深圳30年,怎么理解深圳30年的改革开放史。我记得曾有人说过,历史是由两方面构成的,即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所以要把深圳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展示好,首先要理解得准确而且深刻,要做到这一点,我的体会是要跳出深圳看深圳,用更宽广的视野来解读深圳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

首先,要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中看待这个城市,这样就有了宏观的视野。深圳处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实验场,这就使得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了不一样的地位,我们要把这点写出来。我们写深圳,肯定要写她独特的地方,她30年走过的独特道路。但是我们又不仅仅是写深圳,我们要通过这个独特的城市,独特的历史,反映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就是说,要把30年改革开放史展览理解成,或者把它展示成整个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的缩影。

所以我们的布展大纲就把深圳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放在了整个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宏观背景下来写,同时我们一定要突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深圳所起的历史作用:如何起到探路作用,起到实验作用,怎么敢为人先,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这个过程中又起了什么作用,要通过这个展览让参观者都感受到。

第二,要把深圳放在国际大视野里面来看,放在当代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深圳30年的历史。1985年,小平同志有三次谈话,都涉及到深圳经济特区是一个实验,整个改革开放都是一个实验,是一个世界性的实验这样的意思。深圳用30年实现了很多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道路,这套经验很值得总结,所以这些经验都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所以我说,30年的历史道路,不能小看它,一定要深刻地去理解它,去解释它。

胡洪侠:其实,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展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大展厅就是整个中国,第二个展厅是我们深圳,第三个展厅是我们这个点 新馆的展出。彭教授讲的是他们如何理解深圳30年。我个人倾向将深圳的30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创业阶段,第二个是创造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意阶段。在我们的讲述之外,还会有很多其他的讲述,民间的讲述,比如说汕头怎么讲述深圳,上海怎么讲述深圳,都不一样的。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讲这个问题,真是感慨万端。

林源昌:看了新馆的展览我有三点感受:第一,事在人为,文心伟大。有一位老专家在讲到文物保护的时候,说保护文物要有文心,这是一种精神。新博物馆的建设其实也创下了另一个深圳速度,新博物馆的同志是用深圳精神创下深圳的速度,这是很了不起的。第二点,新博物馆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历史的经典。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站,恐怕没有哪个城市比深圳更有资格搞这个展览了。第三,以史为鉴,可以明智。我们通过新馆,通过改革开放的展示,我们从中收获到了引领未来发展的历史经验。新馆的建成,不仅记录了深圳人创造历史的不懈精神,还会再创新的历史。

新馆是一个文化符号

黄玲:我想讲三点感慨。首先我觉得一座城市必须有一座像样的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与文化展示的权威场所,她能够显示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门面,深圳博物馆新馆开馆,就标志着深圳开始一个新的纪念,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深圳开始进入一个有历史感的新时代。新馆就是一个历史符号,一个文化符号。

刘涛:衡量一座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西方人往往更看重一些文化硬件,其中一流的博物馆和得以妥善保护的文化古迹,永远都是硬指标。可以设想,假如伦敦没有大英博物馆,巴黎没有卢浮宫,纽约少了大都会,北京和台北少了故宫博物院,那将是多么大的遗憾。打造一座跨越地域文化界限的古代艺术博物馆,符合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特点,也是深圳文化立市和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在办好市博物馆新馆、突出 改革开放 特色的同时,也需要下大功夫办好老馆,即古代艺术博物馆。老馆得以保留并定位在古代艺术的收藏、展示和研究,这说明市委市政府是很有远见的。这些年来,我们在古代艺术品的征集方面已有较大投入,如1995年市财政一次拨款1000多万元,从河南等文物大省调拨文物,市博物馆的青铜器、彩陶、书画以及岭南民俗文物等收藏也因此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只要我们进一步明确老馆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解放思想,突破因循守旧的樊篱和一些体制性障碍,就一定能够实现预定目标。在此方面,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艺术馆已为我们作出榜样。

黄玲: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处于特殊地位,深圳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新馆展示的不光是地方的历史,更是国家历史的一个经典缩影。这也是新馆的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它不是地方馆,可以说是国家馆了。

历史有正史、野史之分,博物馆展示的应该是主流的历史。民间又是怎么看这段历史的?这个博物馆将来展览的内容还要不断更新和变化,我觉得民间口述的历史也可以适当地收进来一些,让正史和民间史相辅相成,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而且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有民间的讲述会让老百姓更喜欢看,我觉得新馆以后还可以再完善这部分。

杨耀林:我补充一句。其实新馆中也有很多反映市民生活的展品,从市民记忆里反映我们30年变迁的文物资料是有不少的。比如一个打工者来到深圳后十几二十年的工资单、书信等。再比如一个知识分子的三百多封书信,记录了当时物价情况、人际关系等等社会状况,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是目前因为条件所限,这些暂无法展示。

胡洪侠:民间史也好,野史也好,后年是深圳建特区30年,所以大规模的讲述深圳应该是后年。到时除了改革开放展有所完善以外,也许会出现更多的讲述方式,更多的视角。我有个建议,应该把刚才杨馆长说的那些暂无法展示的资料编成一套书,用书来做新馆的延伸,收集很多这儿没法展示的东西,因为征集这些资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新馆让我们思考如何走向未来

魏甫华:我想说三点:第一点,因为有了博物馆,城市的历史才能沉淀下来。新馆确实是深圳历史的转折,说明我们已经开始对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有了自己的城市意识。以前可能因为深圳一直在改革开放,一直在向前奔跑,所以这种意识比较缺乏。博物馆是城市的身份证,走进这个城市,走进博物馆,你才会发现这座城市跟我们的关系。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说大家都说要学纽约、学伦敦,但是学的是他们如何成为金融中心,但实际上,对伦敦大家讨论得更多的是伦敦有多少博物馆,多少文化艺术中心,有了这些东西,这个城市才会具有文化的创造性,才会是创造性的文化。

第二,正如刚才大家所言,深圳承担的不只是城市的历史,而且确实也承担了部分中国的历史。在我看来,这个新馆展示的不只是中国的这30年,至少是中国建国60年的历史,甚至还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一座城市的博物馆,不只是对这座城市历史的记录,而且是对这个城市未来的文化想像,甚至包括这个国家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理念,这实际上给文化的决策者提供一种创造性的东西。

第三点,全国各地都在做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活动,而深圳以开启新博物馆的方式却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非常独具一格总结展示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方式。这个新馆为我们提供了表达的方式,这种表达的方式本身就已经进入历史。

博物馆应成为城市的人文地标

刘洪霞:博物馆归根结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新博物馆的隆重开馆与深圳30年的发展密切相关。深圳在这片土地上仅仅用了30年的时间创造了经济奇迹,当然,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然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自然要与之形成相应的协调。有学者认为,文物流走的方向往往是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于是,新博物馆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新馆座落在市民中心的东翼,与市政府同体相连的建筑格局,可以看出博物馆的重要位置以及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其实,一个博物馆建筑几乎可以作为一个城区或者整个城市和区域经济复苏的催化剂。城市环境氛围的形象因素,结合建筑本身的功能,造就她成为理想的文化聚合点。那么,新馆将会在将来的运行中突出发挥这些作用,将会以自己的魅力吸引着市民甚至世界各地的朋友慕名而来,在这里形成一个文化聚会的中心。市民在政府广场的聚会,更能体现出 与民同乐 的人本思想。这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堪称是一个典范。政府清醒地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性都市不可能没有博物馆。新博物馆是这座城市的点睛之笔。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而新博物馆以30年改革开放史为核心主题记录着深圳的当代历史,这是极具地方色彩的。

胡洪侠:我们今天的话题是 新博物馆与深圳30年 ,实际上我们更多谈到的是改革开放史展览,各位嘉宾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起码我觉得有三个特点是值得一说的:第一,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展览,它没有结尾,它是面向未来的,一切都还在继续;第二,在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这个展览对如何讲述以深圳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史提供了一个主流框架,这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我一直在想像一个场面,当很多市民,很多老深圳人走进这个改革开放史展览馆中时,他们本身也成了改革开放史的展品。这里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对照,一方面,它对我们看展览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我们从这个镜子里照到的不是古人的生活而是自己,由此会引发很多的联想,会想到自己当年怎么样,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在哪儿,所以观众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同时,在这个展览中,我们不再是观众,而是参与者,是这个展览的一部分,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展览所没有的,也是这个展览最独特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文档

在新博物馆寻找自己的30年

作为深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项目,全国首个以改革开放史为主题展览的博物馆 深圳博物馆新馆于12月25日正式开馆。本期的 深圳文化沙龙 请来了多位新馆建设的亲历者及文化界人士,他们以深圳博物馆新馆为平台,畅谈了深圳改革开放30年。主题:新博物馆与深圳三十年。参加人员。尹昌龙(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林源昌(深圳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彭立勋(前深圳社科院院长、教授)。杨耀林(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玲(深圳市史志办主任)。刘涛(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魏甫华(深圳社科院《南方论丛》编辑)。刘洪霞(深圳博物馆、博士)。主持人:胡洪侠(深圳商报编委、 文化广场 主编)。时间:2008年12月17日。地点:深圳博物馆新馆。全方位展现深圳;历史进程和文化风貌;
推荐度:
为你推荐
资讯专栏
热门视频
相关推荐
本土歌手田维英签约中唱 深圳第三届公园文化节开幕 天津皇会的文化遗产价值 深圳琴童扬威国际钢琴赛 “全国双拥模范城”金色牌匾捧回深圳 文博会美术作品拍卖会昨日落幕 少儿图书馆举办“新年音乐会品赏” 蓝氏是何时入闽的 深圳词作音乐大战获三等奖 “深圳晚八点”精彩继续 深圳创意文化中心揭牌 到公园广场享文化大餐 深圳设计师摘取“金铅笔” 新年乐章送祝福欢聚一堂共勉励 爱国路要办花市 深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馆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参考 第6届深圳关爱行动今启动 深圳两雕塑家折桂法国美术大奖 深圳老年俗融绘新年画 深圳喜捧8项国家大奖 全国创意设计赛深职院折桂 活力新声夜唱响欢乐谷 深圳第25届菊花展明日开幕 鹏城商场精彩活动闹元宵 鹏城学生作家 “深圳7000年文物图片”正在展出 第八届流行音乐节盛装开幕 创意催生深圳原创舞台艺术 深圳文化关爱活动27日启动 深中学子唱响国家大剧院 深圳博物馆新馆26日起免费开放 欢乐谷第八届流行音乐节大幕将开 “春天的庆典”奏响鹏城 连续拍卖圆明园文物 深圳动漫明星今集体亮相购书中心 萧红名著搬上国家大剧院 延安发现一块五六千年前古陶 出彩尝试名人瓷成收藏“新宠” 圆明园玉玺印章在巴黎被拍卖
Top